人工智能专业
鲁东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是整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智能科学、嵌入式技术、大数据智能处理等办学资源,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信息物理融合与智能控制”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智能科学与大数据”研究院,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于2019年新设置的新工科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与支持的新兴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通专融合的人工智能领域高素质技术人才。本专业采取复合型宽口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计算、深度推理、群智计算、混合智能、无人系统、虚拟现实、自然语言理解、智能芯片等的设计、研发、应用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还可从事智能制造、智能城市、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教育、智能商务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
鲁东大学智能科学与大数据研究院负责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学和学科建设,研究院面向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需要,立足烟台,服务山东,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算法、智能硬件和智能系统等前沿领域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并在大数据智能处理、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教育等领域应用研究和推广。同时,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有家国情怀、有团队合作意识、有人文底蕴、勇于担当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领域专业技术之才。
人工智能专业教学团队由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博士教师组成。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团队负责人邹海林教授是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兼职教师9人(来自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科研人员),其中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7人。智能科学与大数据研究团队学缘结构合理,均毕业于211和985高校,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几年来,他们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一.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和构建先进的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人才,是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更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智能科学与大数据研究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努力实施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生产与教学结合,努力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知识探究、素质养成、能力提升、人格塑造有机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
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相关知识;具有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模型与方法,设计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能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素养,对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前沿技术有深刻理解,具备人工智能系统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服务工作能力;能够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该专业是融合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认知科学、智能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复合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相关工作,同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硕、博士学位。
优质的课程体系:人工智能专业设置了与国际接轨的动态更新的课程体系,符合ACM、IEEE课程体系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目前,该专业设立了“智能感知与机器视觉”和“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两个方向领域。开设的核心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数学基础、人工智能概论、认知科学导论、知识工程、模式识别、高级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智能无人系统、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情感计算等必修课程,以及智能芯片、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操作系统、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选修课程。
高标准的实践环境:基于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新建设了大数据分析、物联网、计算机视觉、生物信息、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多个实验室,采用工业界主流软硬件环境。
多层次的创新平台:面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了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以实验教师为主的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企业实训基地和共建的工程中心;以学术骨干为主的省市级实验室和研究院(所)等创新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实践教学与科技竞赛、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线上线下结合。建立激励机制和制度,鼓励学生进入各类实验室、进入教师课题组。几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先进的育人模式:该专业实行复合型宽口径培养,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和机制,设置多学科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思维训练与能力提升结合,致力于培养通专结合、广博专精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选配学术水平高责任心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引领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制定学习和发展规划、树立专业思想。
多样的奖助学金制度: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和各类学校、社会奖助学金等,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
体验式学习——《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堂
二.扎实的教学研究基础
在多年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人工智能专业教学团队坚持不懈对人才培养有效模式、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高校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山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效实践模式的研究”项目获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基于文化与创新引领的计算机学科产学研协同教育研究”项目获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编写出版教材7部,其中《科学技术史概论》教材获“第一届山东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获“第二届山东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被列入首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完成“校地合作建设IT人才创新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学习共同体和双创教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0余篇。
|
|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导论》
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团队不断加强与当地企业、研究院(所)的密切联系,深化在实践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工程实验中心共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搭建创新平台。同时,积极加强同国内外高校的校际合作,通过互派教师、合作教学和科研等方式,扩大教师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先后派遣教师前往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校访学和研修。
2017年6月2-3日第一届国际未来智能计算会议在鲁东大学召开
2013年教师参加在太原举办的“全国高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论坛”作报告
2019年教师参加在海口举办“人工智能教育与产教融合高峰论坛”作报告
|
|
美国莫瑞州立大学校长一行来学院访问 |
出访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计算机学院 |
|
|
出访俄罗斯顿河国立科技大学 |
出访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 |
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地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采取“2+2”或“3+1”模式、互换生、教师访学、聘请外籍教师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本专业教育国际化程度。每年选派5-10名学生到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高校学习交流,接受不同模式不同教学方式方法的培养,丰富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提高学生与世界交流沟通的能力。
研究生参加韩国蔚山大学学术交流项目
研究生厉彩霞(前排左四)和郑龙全(前排左六)参加韩国蔚山大学学术交流项目
|
|
在美国莫瑞州立大学访学的同学们
在台湾华梵大学访学的同学们
四.先进的学习条件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提倡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教育新机制。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成长,是人工智能专业的鲜明特色。设立“人工智能英才实验室”、”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实验室”、“语音信号智能处理实验室”、“计算机视觉实验室”等多个学生创新实验室,涵盖人工智能科研、工业界主要应用领域,为学生参加前沿科学研究、深入产业实践提供平台,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科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细分应用领域学有所长,成长为知识体系完整,不拘一格的优秀人才。
与时俱进,引领学生走在时代前沿,是人工智能专业的终极使命。依托研究院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吸引和鼓励学生进研究所、进创新实验室、进大学生创业中心、进课题组,发挥各级实验室和各类教学科研机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加入前沿课题团队,在本科学习汲取知识的同时创造知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实践为本,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质,是人工智能专业的切实需求。依托研究院“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农业”、“图像理解”、“语音信息处理”等多个方向的校地融合项目,创新课程体系,建立以专业工程师素质为特征,校企共同参与构建“开放型、多层次、工程化创新教育体系”,带领学生广泛参加工业界的科技攻关活动,把握人工智能产业的产业命脉,成长为优秀的人工智能工程师。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一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突出工程应用,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各个专业方向知识体系设置上,优化课程内容,实施层次性、个性化和模块化,通过设计不同的基础理论模块、不同应用方向的模块课程来体现层次教育、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二是将创业教育类课程纳入本科生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创办以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业中心、创业与创新论坛、各种创业能力的竞赛、开放性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多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三是设置计算机新技术系列课程,增加文化素质模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
计算机视觉实验室学生研讨
|
|
计算机视觉实验室学生研讨
|
|
参加机器人比赛2019RoboCup中国赛获得冠军
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在BOE-Top Coder编程大赛决赛现场
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参加科技创新比赛
|
|
年年岁岁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从这里奔赴新的岗位
五.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院学生工作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管理育人和组织育人,努力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依托学院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学院研究生会等各类学生组织和活动平台,开展跨专业、跨领域的主题思想教育、文体活动、实践服务、学术沙龙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同学们在绚丽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
|
学生艺术团文艺演出
|
|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六.教师心得与寄语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才。教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教书是育人的前提,育人是教书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全体老师处处时时以自己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学术品格影响学生,以满腔的爱心温暖学生。
教书育人的责任和对理想的追求使全体老师心系教学、勤奋耕耘,用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去呵护每一株幼苗,用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智慧哺育学生成长。年复一年,每当看到学生们学业有成、启程远航,老师心里就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和自豪,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期望。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学科的教师,只有勤奋努力、锲而不舍、上下求索,才能使自己知识之桶活水不断,源源注入学生希望之杯中。正因如此,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对自身才智的不断提高,使老师的生活充实而富有。
老师们始终信奉:教学是事业,业精于勤,贵在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教学是艺术,艺无止境,贵在不懈探索和创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让每个学生成才,是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有教无类、教无定法,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对教书育人理想和责任的不懈追求;对培养模式、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对新时代、新环境、新问题的深入研究,使全体教师永葆青春的活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全体老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勇于进取的事业心、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谱写教书育人的壮丽篇章。
欢迎同学们进入鲁东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学习!